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點,將遍布全球
我市將于兩年后建成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到2013年建成260個回收站、27個中轉分揀中心、2個大型市場、2個報廢汽車拆解廠、1個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廠等。
市政府昨日公布《廈門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2011年-2015年)??傮w目標是,先在島內和島外部分社區開展實施,再擴大到島內外各區,規范改造社區居民回收點、分揀中心和集散市場,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我市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建設,使市內90%以上回收人員納入規范化管理,90%的社區設立規范的回收站(點),90%以上的再生資源進入特定市場進行規范化交易的集中處理,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回收率達到80%以上。
基本形成符合島內外一體化發展規劃,具有廈門特色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每個社區至少設1個再生資源回收點
規劃要求,我市每萬人設置1個回收站(點),每個社區應至少設置1個再生資源回收點,條件暫不具備的地區可設立流動回收站,共設立規范化回收站點260個以上。
站(點)位置應符合衛生環保要求,在老社區,回收站(點)的營業面積不應低于10平方米,建筑設計及裝飾裝修要與社區環境相符,要突出綠色環保主題。在新建小區,應將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列入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建設,建筑面積不少于50平方米;流動回收站(點)、流動車由行業協會統一設計,統一管理。社區回收站(點)至中轉站至再生資源集散市場間運輸應為封閉式運輸設備。
各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數量:思明區80個以上,社區覆蓋率達90%以上;湖里區50個以上,社區覆蓋率達90%以上;集美區40個以上,社區覆蓋率達90%以上;海滄區20個以上,社區覆蓋率達90%以上;同安區39個以上,社區覆蓋率達80%以上;翔安區29個以上,社區覆蓋率達80%以上。
10個社區回收站設1個分揀中心
以一個街道或幾個街道為單位,設置一個中轉分揀加工中心,每個中心服務人口至少8萬-10萬人,共建設27個規范的中轉分揀加工中心,輻射每個街道、鄉鎮。
中轉分揀加工中心具備再生資源回收、分揀初加工、打包、轉運功能,消防、排污設施完善,符合消防、環保要求,著重防止廢棄物溢散、散發惡臭、污染地面及影響四周環境,實現辦公自動化和在線通信。
回收區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配有分揀、吊裝、包裝、運輸、倉儲、地磅和初加工等設施。
每10個規范化社區回收站點設立1個分揀加工中心,其中:思明區設置6個;湖里區設置6;集美區設置4個;海滄區設置2個;同安區設置4個;翔安區設置3個。
島外建設規范化再生資源集散市場
選擇在島外建設2-3個規范化的再生資源集散市場。集散市場占地面積原則上應在50畝以上,設“五區一中心”即“商品交易區、分揀加工區、倉儲配送區、商品展示區、配套服務區和培訓中心”。
商品交易區要分類經營,每個區的建筑面積不低于2000平方米,分揀加工區建筑面積不少于5000平方米,倉儲配送區建筑面積不少于5000平方米,商品展示區建筑面積不少于3000平方米,配套服務區與培訓中心建筑面積不少于3000平方米。
綜合類市場場內每個單位經營面積不低于400平方米;經驗豐富類市場場內每個單位經營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
與城市環衛設施結合設置,在翔安東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處理基地,項目一期規模150畝,二期150畝。具有對收購的再生資源根據不同材質、用途進行分類和初級加工的能力。
整合現有再生資源回收信息化網站和廈門市家政服務網絡中心等資源,搭建再生資源社會回收信息化平臺。
到2013年建成深入社區千家萬戶,實現在線發布、在線預約、在線回收、在線交流、在線服務等功能的再生資源社會回收信息化平臺,突破傳統的回收模式。
廢舊物資回收 廈門一年30萬噸
截至今年6月,市工商注冊登記的從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個體工商戶(站點)共1616家,其中:回收企業460家,回收站點1156個,從業人員共計2萬多人。廢舊物資回收率高,據不完全統計,廈門市廢舊物資年回收量約為30萬噸,總值約8億元。
到目前,我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逐步形成。2006年,我市組織有關部門正式啟動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網絡建設工作,之后初步建立了社區綠色回收點、回收中轉站、再生資源回收集散中心三位一體的回收體系。到2010年末,我市已建成規范化社區綠色回收點60個,在建再生資源回收集散中心1個,啟動了再生資源加工利用處理基地建設。
在2010年末,累計新建或改造46個社區綠色回收點、14個中轉站,它們承擔著廈門市40%以上的廢品收購,50%報廢汽車回收與拆解,一些大型企業營業額已突破億元,形成了品牌效應。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將會不斷完善,不管電子垃圾還是塑料行業的企業會更好,有更大的發展潛能、希望。